印使馆发布莫迪在天津受热烈欢迎 中印关系微妙变化探析!莫迪总理时隔七年再次访问中国,在天津受到了印度侨民的热情欢迎。这场接待看似普通,实则隐藏着国际格局变化的信号。正值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印度加征高额关税、并对印度采购俄罗斯石油持续施压之际,莫迪的天津之行引起了广泛关注。
莫迪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欢迎场面,来自中国各地的印度侨民聚集天津,展现出热情与尊重。这让人想起2015年莫迪访问上海时,四千余名印度侨民夹道欢迎的场景。然而,如今情况有所不同。特朗普政府将印度称为“死亡经济体”,这让新德里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从经济数据来看,印度有求于中国。印度电子厂每年从中国采购价值180亿美元的芯片,支撑其“印度制造”计划。就在莫迪专机抵达前三天,青岛港的货轮满载15万吨中国豆油驶向孟买,这是中印建交以来最大单笔农产品订单。
莫迪此次行程安排耐人寻味。他8月30日在东京与岸田共进晚餐,8月31日在天津出席上合开幕式,9月1日乘专机离境。整个访问仅31小时,巧妙避开了北京的阅兵观礼。中国外交部对莫迪来访的回应也经过精心考量,中方对莫迪的表述是“欢迎”而非“邀请”。
在抵达中国前,莫迪在日本接受《读卖新闻》采访时表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印中两国稳定友好的双边关系能够对地区乃至全球和平与繁荣产生积极影响。这些言论被评论为近年来对华最强烈的示好姿态之一。
分析人士认为,莫迪此访体现了印度“倚美制华”政策的回调,更加追求战略自主和平衡外交。印度对华政策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2024年10月喀山金砖峰会期间,莫迪主动寻求与中国领导人会晤,提出放松签证限制、恢复直航等建议,首次明确释放缓和对华关系的信号。但随后印度又对美国抱有侥幸心理,直到今年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加征关税,才让新德里重新思考对华关系。
印度的对华政策仍充满矛盾。一方面释放善意,如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签下大宗农产品订单;另一方面却在上合峰会前向中方提出无理要求,并在边境地区增兵。中方已明确要求印度停止“边谈边防”的双标行为。
经贸数据显示,2024年中印双边货物贸易额已达1384亿美元,同比增长1.7%。即使在关系紧张时期,中印经贸关系依然展现出强大韧性。印度财政部2024年发布的《经济调查》呼吁引进中国投资。
人文交流也在逐步恢复。中国同意恢复印度香客赴西藏神山圣湖朝圣,印度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此次中印外长会晤就推进人文交流达成系列共识,包括尽快恢复直航、为两国人员往来提供签证便利等。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成为中印关系缓和的催化剂。美国对印加征25%的钢铁关税,让塔塔钢铁等巨头损失超6亿美元订单。当特朗普威胁将税率提高至50%时,印度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外交选择。
印度媒体和网友对莫迪访华反应热烈,一些网民称赞此举表明印度不会被迫选边站队。西方媒体热衷炒作中印关系“回暖”并将其简单归因于美国对印加征关税,但这种论调可能误读了中印两国外交政策的独立性。王毅外长会见印度外长苏杰生时指出,中印关系的本质是如何和睦相处、相互成就。
莫迪在天津峰会上重点发言强调数字丝绸之路合作。与此同时,俄罗斯提议建立上合能源联盟,哈萨克斯坦推动设立粮食安全基金。这些议题反映了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
印度面临国内政治压力。反对党国大党主席哈尔格就关税问题发难,若莫迪对华展现过多热情,可能被贴上“对华软弱”标签。有学者指出印度战略定位的根本困惑:印度电视机产品80%核心零件依赖中国,形成“组装厂经济”。这种实力差距使印度难以效仿中国对美强硬立场。
能源合作是印度的迫切需求。印度计划通过上合平台与俄罗斯、伊朗等受制裁国家协调,探索绕过美元支付的能源交易渠道。短期看,经济合作可能快速落地,印度最迫切的需求集中在恢复中印直航航班、放宽稀土出口限制、吸引百亿美元级投资等方面。但长远而言,若印度延续“骑墙外交”,双边关系仍存变数。
九龙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